2015年4月16日出台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明确提出: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黑臭水体得到消除。各省、市也均出台黑臭水体治理相关文件。公众关注和政策加码双重施压下,向黑臭水体宣战已刻不容缓。
我国工业化加剧水污染 治理水体黑臭迫在眉睫
当前,我国污水处理率不断提高,但城市水体黑臭现象依然存在,成为政府和公众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
水体黑臭是国内外大部分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产生的环境产物。国外整治经验表明,完善的污水截流与收集系统、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生态化处理、初期雨水处理、隐性污染源治理、生态堤岸、水体生态净化、生态补水是城市水体消除黑臭和整治的工程技术选择。
国内城市水体黑臭的现状及原因?
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司长熊跃辉:城市水体大面积受污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形成黑臭水体。
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由于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滞后,或者能力有限与水平低下,一些城市水体尤其是中小城市水体,直接成为工业、农业及生活废水的主要排放通道和场所,导致城市水体大面积受污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形成黑臭水体。河流黑臭现象最早出现在上海苏州河,随后南京的秦淮河、苏州的外城河、武汉的黄孝河和宁波的内河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黑臭现象。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大江大河的水质和小河小沟的水质呈现分异化,国家的监测数据和老百姓的感受呈现分异化,已经成为一个最大的水情。
中国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从九五开始启动,经过近20年的治理,当前国内水环境的总体状况呈现好转趋势,大江大河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但是,由于受规划不合理、排污集中、截污不够、流量不足、环境管理差等因素影响,小河小沟黑臭水体比较多。在“水十条”的编制和研究过程中,我有这样的体会,大江大河的水质和小河小沟的水质呈现分异化,国家的监测数据和老百姓的感受呈现分异化,已经成为一个最大的水情。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工程设计中心研究员王之晖:在微生物产生的种种异味中,现在最有代表性也对水质影响最大的是一些放线菌代谢产生的一类具有特殊结构的物质。它们是引起水体臭味的主因。
当河水遭受严重有机污染时,微生物好氧分解使水体中耗氧速率大于复氧速率,溶解氧逐渐被消耗殆尽,造成水体缺氧。在缺氧水体中,有机污染物被厌氧分解,产生不同类型的黑臭类物质。铁锰无机离子被还原并与有机污染物络合,形成“黑”色的复合物。在微生物产生的种种异味中,现在最有代表性也对水质影响最大的是一些放线菌代谢产生的一类具有特殊结构的物质。这些微量有机物实际上是引起水体臭味的主因,因为它们的阈值很低,只要每升水中有0.002-0.02μg,就会让人闻到强烈的臭味,而且用传统的方法很难被去除。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上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城镇水体排污量相对较大,污染比较集中,水质改善见效慢,而且工作涉及多个部门,所以治理起来相对较难。
近些年,国内一些地方,如上海、山东、江苏、广东等省市已陆续开展了城市水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但总体而言,成功案例不多,教训却很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系统性不足,各地往往把综合整治理解为各类工程措施或者项目的“打包”、“一锅烩”。治理措施与水环境质量改善关联不密切,忽视了水体治理的系统性。其次是治理手段比较单一,有些地方将水体治理视为政绩工程,爱用护岸、筑坝、搞人造景观等“三板斧”,项目建设不是以改善水质为目标。还有不少项目采取河道加盖、建设闸坝、“三面光”等过多的强干预的非生态化措施。很多地方的黑臭水体治好后一段时间又反弹,说明这些形象工程其实是打着生态文明的旗号,干的则是非自然、非生态,甚至是破坏生态系统的事。另外,项目没有建设标准、定额规范和配套管理的制度,也是地方在黑臭水体治理时存在的问题。
从客观规律来讲城镇水体排污量相对较大,污染比较集中,很多城镇水体缺少径流量,没有生态流量,水质改善见效慢,而且治理城镇黑臭水体涉及规划、建设、市政等部门,工作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所以治理起来相对较难。
目前,黑臭水体的治理难点是,如何根据黑臭产生原因,构建黑臭水体修复的技术体系和工程治理技术路线,解决工程实施的技术问题,制定“截污、清淤、活源、治堤”的工程治理技术路线。同时,我国水体修复的市场化模式尚未形成,还不能通过市场推动黑臭水体的修复,也不能形成市场推动科技创新,更不能吸引大量资金投入治污市场。这也是目前黑臭水体修复中障碍之一。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工程设计中心研究员王之晖:黑臭水体的治理难点是,如何构建黑臭水体修复的技术体系和技术路线,以及如何建立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的市场化模式。当然,如何解决还需仔细斟酌。
上一篇:治水领域推广PPP模式 逾2亿元逆市抢筹9只个股
下一篇:环保部今年仅出千万水污染治理主体向社会让渡